SaaS:軟件即服務還是服務即軟件
讀書的時候課本告訴我們產品和服務的區(qū)別,比如有形與無形、看的見與能感受到、持續(xù)性與易逝性……
到了數(shù)字化時代,產品和服務均有數(shù)字化的趨勢。
在這個背景下,產品與服務的界限取向模糊。并且出現(xiàn)了一系列術語如:
SaaS(產品即服務)、PaaS(平臺即服務)、HaaS(硬件及服務)、MaaS(移動即服務)、IaaS(基礎設施即服務)、iPaaS(集成平臺即服務)……不勝枚舉。
以上術語的誕生說明了兩個問題,其一是產品和服務的數(shù)字化,其二是產品服務化。
再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產品和服務的區(qū)別,從主體性上而言,我認為二者的區(qū)別主要是“人”的屬性,服務對人(服務人員)的要求更高,甚至需要服務人員的現(xiàn)場服務;比如請人抓癢就是一種純服務,只有人來服務才更有服務體驗感;而產品對于產品自身的使用性要求更高,使用者自己使用即可。當然也有服務型產品,比如餐廳、酒店、航空等,需要空間、物質的產品和人的服務相結合。
再看看上面提到的一些IT行業(yè)術語,以SaaS為例,翻譯為軟件即服務其實不對,因為軟件本身其實沒辦法提供服務,本質上還是軟件背后設計、編寫、研發(fā)、維護軟件的“人”在提供服務,從SaaS的本意而言,應該翻譯為軟件可以作為一種服務。As有作為的意思而不是替代的意思。
之所以在國內翻譯為軟件即服務,是想表明軟件本身的易用性和產品屬性,從而可以替代服務人員的貼身服務。但是這種替代人的軟件服務,從另一方面而言是一種“IT稅”,即使用這個軟件的人也有自己為自己自主服務(使用)的意思。比如以往,你打一個電話給票務公司,有人給你定,這是一種服務,但有了信息化移動化的票務平臺,用戶通過登錄移動端應用程序自己給自己訂票,看起來是軟件取代了人的服務,但是這個訂票的人自己要給自己訂票,可以理解為自己給自己的自助服務(因此更省錢,省了服務費),從另一方面來看,這個軟件背后還是有持續(xù)的服務人員的(IT開發(fā)和運維人員)。
所以SaaS服務,本質上還是有服務的,只不過是弱服務、微服務,強自主性,由于具備很高的產品屬性——具有很高的標準化程度,因此可以使用數(shù)字化來代替人的服務,使用者使用起來也很簡單,從而具有很強的經(jīng)濟屬性。
以上的分析,看起來很拗口,讀起來似乎很無聊。
在IT行業(yè)還有另一句話,叫做:軟件不行人來上,就是當一種軟件產品的實用性還不那么便捷的時候,可以以半軟件+半人工的形式來提供服務,大不了我派人上門親自給你弄。因此SaaS的兩個S,Software和Service,正過來讀就是軟件即服務,倒過來讀就是服務即軟件,而且二者都行得通。甚至更多的時候,客戶更需要服務。
在IT行業(yè),其實最怕人肉服務,因為IT產品是不認人的,高度標準,高度易用,如果開發(fā)了IT產品還需要配人服務就很不具有經(jīng)濟性。所以IT行業(yè)可以把軟件的價格定得很低,但是一旦需要貼身的現(xiàn)場服務(onsite service),那么價格就很高。因此產生了IT行業(yè)軟件的不同的定價。微信服務是沒有客服的,也沒有人提供服務的,攜程是必須要有人提供服務的,因為前者是單純的社交和信息傳遞供給,后者具有人的復雜需求的屬性,攜程的軟件不能識別人的所有需求解答人的而所有疑問,所以需要龐大的客服網(wǎng)絡,這就是軟件不行人來上,或者叫做服務即軟件。
在服務之中對人的要求越高,越強,這種服務的人的屬性越強,反之則是產品的屬性越強。
所以越是在傳統(tǒng)行業(yè),越是對人的要求越高,很難用軟件去取代,盡管理論上可以不需要人的服務。
比如,在旅游行業(yè),在DMC的行業(yè),在DMO行業(yè),在接待行業(yè),在酒店行業(yè),一般都找熟人,熟人建立信任感。國際上的旅游局、DMC公司、中小型外貿公司的負責人通常十幾年,幾十年不變,不僅是因為服務越長越有經(jīng)驗,而且是因為人脈結識得越廣,而且是重復合作需要建立長久的信任。
江湖有江湖的規(guī)矩,那就是認人,認人的地方、認人的領域,對人的要求越高,人就是服務,人就是軟件,所以服務本身就是軟件(這個軟件不是IT的軟件,而是指與硬件對應的軟件)。
很多人擔心AI會取代人,未來人們會失業(yè),我看這是人類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空間。很多工作被取代,人們會有更多時間參與休閑與消費,這樣就會向服務經(jīng)濟轉型,這樣服務經(jīng)濟的就業(yè)比重會越來越高,也會創(chuàng)造出更多的就業(yè)崗位。當今,發(fā)達國家大多數(shù)人都是從事服務行業(yè)。
而且,盡管有了SaaS,但SaaS本身不會“殺死”人的服務,也不會替代人的服務,因為SaaS背后永遠會有人。
很久之前,我在自動售貨機買礦水,投幣5元,被“吞”進去了,再投5元,結果還是被吞進去,水就是沒有出來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肯定不會埋怨這個機器不行,我肯定會怪設計這個機器的人不行,我也不會怪這個機器是“貔貅”,我只會怪這個自動售貨機公司是貔貅。
在哲學意義上而言,人的主體性永遠不會消亡,人與人之間建立服務,人服務于人才會有價值上的意義和成就。
所以,無人零售的本質還是有人的服務,機器和數(shù)據(jù)永遠不會代替活生生的人。智能音響講的故事永遠沒有外祖母的更有溫情。
本網(wǎng)站標明原創(chuàng)的文章,版權歸本站所有,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,但請務必注明出處
![](/Uploads/Files/2020/12/09/637431347417337341.png)
楊正
湖北大學經(jīng)濟學學士,悉尼大學國際商務碩士,MICE行業(yè)人士?,F(xiàn)任31會議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、31行業(yè)解決方案中心行業(yè)專家,負責會展數(shù)字化研究、規(guī)劃、設計和校企合作等工作?!皶h圈”(meetingnet) 公眾號媒體主。